以人才共创、特色深耕与机制创新重构县域文旅新生态 从“流量狂欢”到“增量革命”:芷江文旅发展的三重跃迁密码
2025-05-21 15:42:32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芷江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唐先彬 | 作者:云下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3321

近日,千万级网红博主@刘雨鑫JASON来到芷江,从酸萝卜的酸甜爽口到芷江鸭的香酥鲜辣,从芷草酸汤鱼的酸鲜透骨到山茶油乌骨的茶香醇厚,刘雨鑫的短视频聚焦早餐、菜市场等“小切口”,却精准传递了芷江的烟火气与文化独特性,不仅勾起了网友们对芷江美食的向往,更掀起了一波 “芷江热”,截止5月20日,全网播放量超三千万。但是该如何接下这“泼天富贵”,从“流量”转变为“留量”和“增量”,才是芷江更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
近年来,短视频平台以“一顿烧烤、一碗麻辣烫带火一座城”的流量神话,让淄博、天水等城市迅速站上文旅风口。然而,当流量潮水退去,“网红城市”往往陷入“昙花一现”的困境:游客慕名而来,却因体验单一、服务滞后而难成“回头客”;地方疲于应对瞬时客流,却很难沉淀为产业增量。

“留量作为”和“增量创新”才是检验实绩的试金石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酒香也怕巷子深,因此各地政府干部主动拥抱流量、创造话题的案例屡见不鲜。但流量带来的只是关注度,而留量和增量背后承载的才是群众口碑、产业根基与发展动能。以淄博烧烤爆火为例,当地干部没有止步于“烤炉+小马扎”的流量狂欢,而是迅速出台规范经营政策、优化交通保障、提升服务质量,将“网红效应”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契机。这种“流量来了接得住、接住之后留得下”的能力,正是“留量作为”的生动体现,才能让流量的“一阵风”化作发展的“四季雨”。同样,在贵州的思南县,当地坚持“以体兴文、以赛促旅”发展思路,以“体育+”为抓手,连接城与人,串联起体育、文化、旅游的深度融合,同时在交通、住宿、餐饮、旅游等多个环节发力,让选手们留下脚步,在比赛之余充分感受思南好看、好耍、好吃、好客的独特魅力,赛事“流量”正变成文旅“留量”,更进一步转化为经济“增量”,不但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,更成为思南高质量发展的新推动力。今年五一期间,芷江通过“活动赛事+假日经济+全民参与+文旅”系列活动,吸引大量游客深度体验,让芷江成为假日消费的热门打卡地,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一处景点就接待游客 14.8733 万人次,不仅实现了短期的流量爆发,更通过系统性布局推动文旅产业的长效升级。

人才共创:从“单向输出”到“全民共

在短视频时代,文旅传播的主体已从专业博主扩展至普通游客。天水麻辣烫的爆红,正是素人用户自发拍摄形成“流量洼地”的典型案例——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23亿,其中超60%内容来自普通游客的“随手拍”。这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:文旅传播的终极形态应是“全民共创”。

培育“本土化”人才生态。地方需打破依赖外部博主“输血”的惯性,转而构建本土人才培育体系。2025年3月27日,芷江网络文化协会成立,并聘请80名网民为芷江“三大盛会”系列活动网络推荐官,这是芷江开启全民共创的良好开端,但全民共创并非各自为战,而应走向专业化、集体化,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传播矩阵效应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与途牛集团合作“旅游直播人才培养项目”,学生实训期间创下千万级销售额,就证明了“专业教育+实战孵化”的重要性。

激活“主客共享”参与机制。今年五一期间,芷江文旅协会充分发挥作用,围绕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六大要素,开展技能培训、沟通服务礼仪、应急处理等专业化培训,游客满意度远超全省平均水平。芷江镇推出“全民来参与,芷江更美丽”行动,外卖小哥、滴滴司机化身“移动导游”,在送餐、出行服务过程中,热情为游客推荐本地特色美食与景点,这种“全民皆为文旅代言人”的生态,才是流量沉淀为留量的关键。

特色挖掘:从“单品爆款”到“全域开花”

天水麻辣烫的走红,印证了“大单品策略”的有效性:聚焦差异化记忆点(如甘谷辣椒+定西土豆),以极致体验占领用户心智。但单一爆款易导致“文旅贫血症”,唯有将“点状特色”延伸为“网状生态”,才能实现增量突破。

文化赋能的“特色矩阵”。芷江举办“芷江首届中式黑八台球公开赛”,吸引全市100余名选手激烈角逐,赛事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实时放送,累计吸引10W+观众云端观赛。邀请来自法国、俄罗斯、斯里兰卡等多国留学生化身“文化使者”,沉浸式学习“沅洲石雕”“芷江酸萝卜”“芷江鸭”“芷江孽龙”等非遗技艺,活动获央视网专题报道。这些案例表明,特色需根植于文化脉络,才能形成“核心IP+衍生体验”的立体矩阵。

产业联动的“全域渗透”。安徽湾沚区通过“旅游+赛事+航空+研学”,将马拉松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——三届赛事创造经济效益2.5亿元,航空主题研学接待超10万人次。芷江开展高校篮球师培联盟青少年篮球精英赛(武陵山片区赛),汇聚贵州、湖南等4省13县市40支队伍、350名球员参赛,赛场外超千名选手及家长体验芷江美景美食,形成“以赛促旅、体旅融合”的火热局面。这种“跨界融合”模式,既打破了文旅边界,又能激活农业、体育、教育等产业的协同价值。

机制创新:从“追量保量”到“系统增量”

传统文旅管理往往陷入“流量焦虑”——追逐短期数据,忽视长期生态。破解之道在于构建“政策—市场—技术”协同的创新机制。

政策设计:从“后发应对”到“前瞻布局”。哈尔滨在冰雪旅游火爆后,迅速推出夏季避暑“百日行动”,建设室内冰雪馆,实现“全季运营”;天水开通麻辣烫公交专线、规范市场价格,将瞬时流量转化为服务升级契机。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,芷江需加快建立“热点预警—资源调配—长效规划”的响应链条,避免“头痛医头”。

技术赋能:从“数据统计”到“智能决策”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开发“白泽”智慧教学系统,利用AI技术模拟旅游营销场景;巨量引擎通过“美好目的地”专项,为60多个城市定制精准营销策略,实现41亿曝光量。数智工具的应用,可帮助芷江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,精准识别游客需求。

利益共享:从“零和博弈”到“生态共赢”。四川蓬溪县推行“乡贤+文旅”平台,吸引资本与人才返乡;湖北红安县通过“国企+民企”模式引进开元酒店集团,解决运营短板。唯有让政府、企业、居民、游客形成利益共同体,才能激发全域参与的可持续动力。

文旅发展的终极目标,绝非一时的流量狂欢,而是“人才—文化—产业”的共生共荣。当天水游客自发拍摄的短视频成为新流量源,当湾沚的航空研学让少年种下蓝天梦想,当芷江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共建者”——文旅的价值已超越经济数据,升华为人与城的情感联结。未来,芷江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“全民共创”,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“特色生态”,以更灵活的机制激活“系统增量”,方能在流量浪潮中书写“长红传奇”。

责编:唐先彬

一审:杨艳芬

二审:唐先彬

三审:汪大庆

来源:芷江融媒体中心

市级
县级
专题专栏
特别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